大家常常和不少父母聊天时发现一个问题,好些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的父母反馈说,
小朋友前面的基础题有时常丢分,不是他们不会,但总错,所以非常焦虑,想快点买一些有关题目来练习。
听着这语气背后,这个“有关”,单纯从量上来感觉,孩子一定是势必要很多耗时耗力的。
但,如此的针对基础题目的练习,却可能没有价值和意义的。缘由在于:
其一, 这类问题,是在整体总复习时,势必会发现的问题,到了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,都基本进入总的复习步伐,必然会出现此类细节或者基础漏洞的问题。
这类梳理复习的总结工作,本该非常早就根据阶段进行的,但之前你没做,或者没做到位,那这个时候到最后了,一定会漏洞百出。所以,这是必经的一个阶段性现象,不必恐慌焦虑。
其二,从历年的考情剖析看,这类入门知识有关的题目,本身太简单了。
的意思是呢?也就是说,你目前忽然发现基础有漏洞,会丢分,但等你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几轮复习下来,很多的题目做下来,跟着老师三番五次梳理复习下来,他们就不难了啊。
所以,与其说是你不会,倒不如说是你不熟。
另外,最后拖住你的,永远是压轴题那几道题,比如中考数学的18,24,25题,高考考试数学的12,20,21题,再比如中高考考试语文的文言文阅读第二篇和现代文阅读第二篇,还有作文,再再比如英语的完形填空和写作。多想想这类压轴题,比什么都有用。
由于中考高考考试,说到底看的是相对优势,你仅需解决大伙共性化的难题,你就能崭露头角了。
这就好比,六初一感觉听力难,丢分多,父母就非常恐慌,其实也大可不必,到了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时,他们日积月累的练习和沉淀,听力就不再是个难题。
其三,对于入门知识点的学会,问题的焦点不在于会做那些入门知识困难程度的题目本身,而在于,你对入门知识学会和理解的透彻程度,与对入门知识点之间的贯通性和融合类综合运用的熟知程度。
简单说,也即所谓综合性压轴题的解决剖析能力。
由于这类压轴题,说到底都是入门知识的综合和变化类的考查,解决他们,总是效果最好的方法,是对入门知识的系统化考虑和综合多变类的运用。
其四,推荐一个不少考进清北的同学常见的学习技巧,他们是如此“刷题”的:
一套卷子拿到手,先扫一遍,一眼能看出答案的题目,直接pass,稍微一考虑能想出思路且思虑比较明确的题目,也直接pass,剩下的大把时间,就是在研究和琢磨那些一眼看不出答案和思路的题目。天天的“刷题”,都是在解决能拉开大伙差距的共性化难题。那样,天天即便进步一小步,都势必是整体甩开其他人一大步。此“刷题”,非彼“刷题”。再说了,你的学习的时间和精力,又那样的有限。
之于学习,抑或之于工作,聚焦抓住重点(分值高的、产能高的)、难题(拉分的、行业痛点、大伙都头疼的),应该是永远没错的。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